2009年10月6日 星期二
發現端粒脢能避免老化 - 諾貝爾醫學獎美3人奪殊榮
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由三位美國一同研究保護染色體的端粒的科學家,布萊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格雷德(Carol Greider),及索斯塔克(Jack Szostak)獲得這項殊榮。他們因為成功預測,並且發現一種名叫「端粒脢」的酵素,可以幫助細胞內染色體永保年輕,造成醫學界一陣轟動,也吸引許多研究人員開始探究,端粒脢在老化和癌症方面的幫助。
獲獎的三位科學家,雖然都是美國籍,但一位是澳洲出生的布萊克本,以及兩位英國出生的科學家格雷德與索斯塔克,前面兩位是女性,後面一位是男性,這三位科學家將共同獲得1000萬瑞典克朗,約台幣4580萬的獎金。
負責評選的瑞典卡洛林斯卡醫學研究院表示,這三位科學家,解決了生物學上一個很大的問題,也就是瞭解染色體在細胞分裂的時候,如何完全複製,以及如何避免染色體降解。他們發現染色體內有一種端粒酶,可以避免老化。
根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資料顯示,這幾年的諾貝爾獎醫學獎得主名單,都和基因、病毒研究很有關係。如2008年,由三位號稱「病毒獵手」的科學家共同獲得,依序為德國的生物學家哈拉爾德‧楚爾‧豪森(Harald zur Hausen),和法國的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Francoise Barre-Sinoussi)和呂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
2007年由美國的史密西斯(Oliver Smithies)、卡沛奇(Mario R. Capecchi)與英國的伊凡斯(Sir Martin J. Evans)等三位科學家共同獲得。三位科學家發明「基因標的」技術,並以這種技術創造出「基因剔除小鼠」(knockout mice),因而得獎。
2006年由研究如何控制細胞內遺傳資訊流動的美國科學家懷爾(Andrew Z. Fire)和梅洛(Craig C. Mello)共同榮獲此殊榮。兩人進行線蟲實驗時發現一種稱為「核醣核酸干擾」的機制,可望運用於愛滋病、癌症等病毒防禦。2005年由發現導致胃炎、胃潰瘍細菌的澳洲科學家巴里‧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和羅賓‧沃倫(J. Robin Warren)共同得獎。 (NOWnews)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