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5日 星期六
月球地下發現巨大不明物體
科學家在月球背面地下發現一塊巨大的高密度神祕物體,從地表以下約0.8公里處延伸至地下至少289公里深處,大小相當於夏威夷島的5倍。
這份由德州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的Peter James引領的小組在研究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South Pole-Aitken Basin)的時候發現了這個未知的大塊物體。
艾特肯盆地直徑約2,500公里,是太陽系內所有星體上已知的最大盆地之一。它位於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因此從地球上無法直接觀測到。
研究人員還不能確定這個不明物體是什麽。一種猜測認為它可能是撞擊月球形成艾特肯盆地的天體留下的內核,它沒有一路沉進月球的內部,而是滯留在盆地底部以下約0.8公里深處延伸至約289公里深處。另一種猜測認為可能是月球形成初期,表面炙熱的岩漿海洋固化後形成的氧化物。
研究組結合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重力重建與內部結構實驗室(GRAIL)和月球偵察軌道器(LRO)的數據研究月球引力課題時,發現了這個巨大的物體。
這份研究近期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大紀元/張妮/編譯】
2019年3月23日 星期六
李白唯一傳世書法寫了什麼
李白詩文光耀千古,傳世千餘篇,而其書法真跡僅存《上陽臺帖》。二十五個字的千年墨寶,寫了什麼內容?它的背後,有哪些動人的故事?
天下第一洞天
公元744年3月,李白和杜甫、高適同遊王屋山陽臺觀,寫下了《上陽臺帖》。王屋山位於河南省濟源市,有道家「天下第一洞天」之稱,是傳說中愚公移山之地。關於它的得名,有兩種說法。《道藏》中寫:「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宮,故名曰王屋也。」中國早期的地理志《禹貢》記載:「山有三重,其狀如屋,故名。」
在王屋山,唐玄宗為道教宗師司馬承禎打造了陽臺觀,觀建成後,司馬承禎入主,居於此地至735年仙逝。據史料記載,他在陽臺觀創作了長95米、高16米的巨幅山水壁畫,畫中有山、雲、澗、壑、鶴,想必是一派仙氣飄渺。
725年,司馬承禎在湖北江陵見到李白,見他器宇軒昂,讀其詩文後更表驚歎,讚太白「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李白受到鼓舞後,寫下了第一篇成名作《大鵬遇希有鳥賦》。他在文中以大鵬自比,以希有鳥比司馬承禎,二人遂結下忘年之好,一段道教情緣傳為佳話。
近二十年後,李白登臨陽臺觀,思念宗師,揮毫寫下:「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李白此文作於三月十八日,司馬承禎辭世是在六月十八日。
李白詩書俱逸
宋徽宗是最早記載李白《上陽臺帖》之人,在此帖正文右上,有趙佶瘦金書題簽「唐李太白上陽臺」一行,下面還有題跋:「太白嘗作行書『乘興踏月,西入酒家,不覺人物兩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詩鳴(名)也。」
雖然李白的行書帖已失傳,但憑宋徽宗所言,可見李白行、草之造詣不凡,詩書同顯豪放逸氣。
《上陽臺帖》在清代顧復《平生壯觀》、清內府《石渠寶笈》、清安岐《墨緣匯觀》、吳湖帆《吳式書畫記》等處均有著錄。後人以宣紙襯於帖後,引首為清乾隆楷書題「青蓮逸翰」,還有多人的題跋、觀款和鑑藏印等。
李白此書,寫得跌宕起伏,錯落有致,字體大小不一,突兀、含蓄、輕靈皆有,見出詩人之隨性率真。行家有評:運筆流暢,縱放自如,蒼勁中見挺秀,意態萬千。
宋黃庭堅評李白的詩與書云:「及觀其稿書,大類其詩,彌使人遠想慨然。白在開元、至德間,不以能書傳,今其行、草殊不減古人。」(《山谷題跋》)
元代張晏跋曰:「自以流出於胸中,非若他人極習可到。觀其飄飄然有凌雲之態,高出塵寰得物外之妙。嘗遍觀晉唐法帖,而忽展此書,不覺令人清爽。」
元代書法家歐陽玄題詩云:「唐家公子錦袍仙,文采風流六百年。可見屋梁明月色,空餘翰墨化雲煙。」
張伯駒捐獻《上陽臺帖》
《上陽臺帖》問世後,一千多年來,輾轉於官府和民間藏家,曾入北宋宣和內府,後歸南宋賈似道,元代經張晏處,明藏項元汴天籟閣。清代先為安岐所得,再入內府,清末流出宮外。民國時張伯駒收得,後將其獻給國家,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張伯駒,民間收藏名家,為國寶「永存吾土」不惜奉獻身家性命。1956年,張伯駒將所藏文化珍品悉數捐予故宮、吉林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的頂級書畫,近一半由其所贈。1957年,張伯駒被打成右派。1969年,他又被打成「現行反革命」,送往吉林舒蘭縣插隊,遭公社拒收,年過七旬的他與妻子依靠親朋接濟度日。
1982年正月,張伯駒突患感冒,被送入院,因「級別不夠」不能住單人或雙人病房,等到其女終於拿到同意調換醫院的「批令」時,張伯駒不幸離世。
光陰似水流,歷史卷落花。《上陽臺帖》展現了李白的仙風道骨,中華詩書的輝煌瑰麗,更有文人的才氣與赤誠。多少珍奇、嗟嘆和思索,盡匯其中! (大紀元 - 編輯:林芳宇)
2019年1月3日 星期四
考公務員難不難?看白居易的“國考”之路感受一下
成為國家公務員是很多人的夢想,每年度的國考都會成為熱門話題。早在1200年前,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國考之路也是走得非常艱辛。
唐朝科舉的考生主要來源:一是各地學館的學生,叫“生徒”,每年經學館考試合格,可以直接送尚書省參加考試;二是不在學館的考生,自己向所在州縣報考,叫“鄉貢”,考中以後,再去尚書省參加考試,叫“省試”。白居易則屬於後一類考生。
唐德宗李適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原籍下邽今陝西渭南的白居易參加了宣歙觀察使崔衍舉行的鄉貢考試,試題是《射中正鵠賦》和《窗中列遠岫詩》。白居易贏得了崔衍的賞識,和另一個秀才一起,被推舉去長安參加進士考試。於是,白居易滿懷希望,踏進京城,從此開始了他的國考之路。
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二月,白居易在長安參加了中書舍人高郢主持的進士考試,試題是《性習相近遠賦》和《玉水記方流詩》。結果他以優異的成績高中第四名,同時及第的還有鄭愈、崔玄亮、杜文穎等17人,28歲的白居易是最年輕的一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那時,考中進士只是取得做官的資格,要取得官職,還需要經過吏部考試,叫做“選試”。白居易回到家鄉後,為了迎接更高一級的考試,繼續埋頭苦讀。
功夫不負有心人。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冬,白居易再次來到長安,和朋友元稹一起參加了吏部侍郎鄭瑜主持的拔萃科選試,白居易名列甲等,元稹考中第四等。第二年春,他們一同被任命為秘書省校書郎。秘書省是皇家整理圖書的機關,校書郎的職責就是管理“邦國經籍圖書”,這是一個九品小官,從此二人成為生死不渝的好友。
唐憲宗李純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為了廣攬人才,朝廷舉行了製舉考試,這是正兒八經的國家大考。唐代的製科,考取後可以得到較高的官職。制科考試最主要的項目是試策,所謂“策”,就是回答皇帝的“問”。皇帝所問的當然都是當前的時政問題,藉以發現考生處理問題的才幹。
此時的白居易和元稹因校書郎任期屆滿而賦閒,他二人一起住進長安上都華陽觀裡,為這次考試用功做準備。白居易後來寫過一首詩,講述了此時的境況:“季夏中氣候,煩暑自此收。蕭颯同雨天,蟬聲暮啾啾。永崇里巷靜,華陽觀院幽。”
白居易和元稹在華陽觀中“閉戶累月,揣摩當代之事,構成策目七十五篇。”後來,白居易把這些文章編成四卷,這就是有名的《策林》,該書對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刑法、吏治、風俗等各個方面,都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堪稱當時國考的經典教材。這些精心而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給白居易的國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段生活,對兩人的思想、友誼都有了新的增進和提高。
這年四月,白居易和元稹參加了策試。考試中,唐憲宗針對當時國家的內憂外患情況,詢問國家如何理政才能取得成效?
對此白居易早已胸有成竹,他回答道:人民飢貧是由於賦稅太重,賦稅重是由於連年征戰,而連年征戰的原因是由於邊禍不斷。邊禍不斷的最終原因是朝政的荒頹。要改變這些首先必須懲治那些貪官污吏,使政局清正,同時減免苛稅使人民安居樂業,這樣社會才能安定,國家才能由衰轉盛。白居易的對策揭示了當時社會動亂和疲敝的根源,由於白居易講話太過耿直,觸動了當權者,結果他只中了個第四等,也就是乙等,唐代製科沒有第一、二等,白居易被任命為周至縣尉,總算實現了他的國考夢想。同時登第的共有十八人,元稹考取第一名,被授予左拾遺的官職。
二十幾年的寒窗苦讀,白居易為了國考成功,真是拼了。他在《與元九書》中回憶起這段學習生活,深有感觸:“二十已來,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舌成瘡,手肘成胝,既壯而膚革不豐盈,未老而齒發早衰白,瞥瞥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也,動以萬數,蓋苦學力文所致,又自悲矣。 ”
白居易28歲進士及第,30歲試“書判拔萃科”及第,34歲又應制舉及第。這就是他後來常常引以為自慰的“三登甲乙第”和“六命三登科”,也是白居易博取功名,步入仕途的國考經過。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