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汝窯青瓷蓮花式溫碗
瓷器脫胎於陶器,它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燒製白陶和印紋硬陶經驗中,逐步探索出來的。在商代中期,中國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其在胎體、在釉層的燒製工藝都尚顯粗糙,燒製溫度也較低,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它是以高嶺土製胎,燒成溫度在1,200℃左右,質地堅硬,吸水性弱,器表施釉,釉多呈青綠色,其胎質密緻,經久耐用,便於清洗,外觀華美。隨著燒造工藝水平和產量的不斷提高,瓷器逐漸取代陶器,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
「瓷中極品」 青瓷
被譽為「瓷中極品」的青瓷,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夏商時期,就已成為原始陶瓷生產的主流;東漢中後期,青瓷燒製技術趨於成熟,燒製溫度可達1,300℃左右,釉色光亮,胎釉結合緊密。裝飾手法和題材基本沿襲原始瓷器,多用刻劃或拍印等手法,在器物上飾以弦紋、水波紋、布紋、窗格紋、網紋、複線三角紋等。到了唐、五代是越窯發展時期,後鼎盛於宋朝。這時的青瓷瓷層透明,光澤瑩潤,淡雅秀美,代表了當時青瓷的最高水準,尤其是祕色瓷更是當時突出的產品。
似圭璧之色、煙嵐之氣
在唐代飲茶、「鬥茶」之風盛興,朝廷對青瓷的需求量增大,使得此時的越窯青瓷也得到很大發展,其瓷器特點是風格獨特,晶瑩細膩。而且瓷器上的花紋大都以簡潔流暢的線條,寥寥數筆勾畫出當時人們所喜愛的荷花、牡丹花等。宋徽宗愛青瓷成痴,傾全國財力建造官窯,只為一睹青瓷之美。難怪古人讚歎青瓷「似圭璧之色、煙嵐之氣」。
青瓷是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青釉」是最早的顏色釉,青瓷色調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定量的氧化鐵;釉內氧化鐵含量的多少,對釉的成色有著很大關係。有些青瓷因含鐵不純,色調便呈現黃色或黃褐色。
青瓷的美,在於它的溫潤素雅,不冷不暖;釉彩流轉,造型典麗優雅,不繁複,似靜實動。感覺接近和闐玉裡的青玉,有一種很內斂的感覺,觀之使人心靈感到平靜。青瓷的釉色非常符合道家「沖淡質樸」的精神。宋瓷薄胎、厚釉、冰裂紋,色取天青、粉青、梅子青不等。燈下夜讀時,拂不去的總是一片晶瑩的靜美。
奪得千峰翠色來
青瓷釉色的美源於自然。在古代,藍色和綠色統稱青色。古代南方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顏色釉。所謂「青釉」,顏色並不是純粹的青,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綠、翠青等。其中梅子青、粉青釉等色調的創造,達到了陶瓷史上的頂峰。歷代所謂縹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唐代的越窯、宋代的龍泉窯、官窯、汝窯、耀州窯都屬青瓷窯系。
青瓷以天青釉色為主。但在不同光照、角度下觀察,顏色會有不同的變化。青瓷質感潤如脂,柔美玉潤,手觸有明顯酥油之感;汁水瑩厚,見之如碧峰翠色,似玉非玉之美。青瓷釉色的微妙之處是難以言傳的,所以古人常常用借物、比喻等修辭手法來表達。
唐代的陸龜蒙曾這樣讚美越窯青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並讚美越瓷「類冰似玉」。唐代的文人雅士喜歡飲茶。越窯青瓷溫潤如玉的釉質,青綠略帶閃黃的色彩,能完美地烘托出茶湯的色澤。
另外,汝窯青瓷那種青中偏藍的釉色,名喚「雨過天青」,這種青藍色在閑淡之中含有深遠無窮之韻味。「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是描寫古代文人讚歎汝窯釉色之美的想像;一陣驟雨過後,荷葉上的水珠自然地滑落水面,天放晴了,空氣中瀰漫神祕的天青釉色,勾勒出汝窯的水仙盆器物之美。因此青瓷釉色之微妙不但在於有冷暖之變幻,還因窯焰而有濃淡之差異,像不同季節裡的天空、山川、湖水。
古人愛玉,也愛青瓷;「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瓷與玉相通。瓷器質地追求溫潤瑩澈的美感,是中華民族的審美觀的延展,以及「君子比德於玉」思想的影響。因此,瓷器尚青,是延續晉至宋的審美觀。
青釉的質感、色澤及其隱隱透出的人文氣息與中國人的審美情感十分吻合。因為青似玉,玉有代表著文人士大夫所標榜的高潔,所以在茶聖陸羽的眼裡,如冰似玉的越窯青瓷,便高於類銀、類雪的邢窯白瓷了。 (文/杜梅之 - 大紀元)
北宋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